中國人的飯碗要裝中國人的糧
來源:環球糧機網發布時間:2015-05-07 21:37:45
旱地雜糧雜豆,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主糧,谷子更是本民族的哺育作物。20世紀之前,旱雜糧在北方占據80%左右的土地,南方丘陵山區也選擇旱地雜糧。近年來,玉米憑借高產、省工與較強的環境適應性,對中國傳統旱雜糧版圖形成巨大沖擊,玉米成為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,旱雜糧逐漸蛻變為邊緣性、區域性作物。
所幸的是,旱雜糧因其獨特的營養價值漸受重視,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溫飽果腹功能,轉變為解決營養結構和營養安全問題的食藥兼具良品,富裕階層對此認知程度較高,雜糧雜豆也因此成為其餐桌上的必需品。然而,打工經濟的勃興,不但瓦解了精耕細作的中國農耕傳統,也盡顯雜糧生產的短板。
小雜糧種植最為費工費力,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。多數雜糧忌連作重茬,一是會造成減產,二是病蟲害累積加重。在土地成本快速攀升“以地生財”時代,土地休耕一季,會給規?;a經營帶來較大的成本壓力。與大田作物相比,雜糧機械化程度低,繁冗沉重的田管,讓“386199部隊”望雜糧而卻步。
以谷子為例,間苗難、勞動量大,是制約谷子大面積種植的突出問題。多數雜糧雜豆成熟期不一致,開花結莢期較長,不得不多次采摘收獲。一些品種,炸莢落粒;一些品種,大風落鈴搖粒。除此之外,雜糧的產量較低,購銷幾近停滯,也嚴重制約商品化產業化進程。消費漸熱,生產萎縮,怎么辦?期待科技撬動生產,來填平需求缺口。
雜糧平均產量與試驗示范水平差距大,說明增產空間大。依靠科技進步,加速良種繁育,多點試驗示范,改良并推廣優良品種和配套增產技術,雜糧產量有望上臺階。而研發熟期一致,不炸莢、不落粒,適宜機械化收獲的新品種,集成推廣各種輕簡栽培技術,應是當務之急。
小雜糧產地集中,很容易形成主導優勢,優質小雜糧基地、產業等抱團結盟,可以“以小搏大”,謀求定價權,以規模求效益。因地制宜開發生產小雜糧系列加工食品,將優質小雜糧變成各式各樣集方便、營養、保健于一體的優質食品,更能讓雜糧升值生金。
最近的雜糧類漲價,算算雜糧生產的機會成本、生態效益,如果強力打壓,就是劫貧濟富,就是讓農村的低收入者補貼城市的高收入者。從消費者的角度而言,健康比錢更重要,好東西不要都出口。